有次拿起荷李活電影Cast Away(《劫後重生》)來看,偶發感悟。戲裏講述意外流落荒島的湯漢斯,在飢寒交逼之際拾來柴枝鑽木取火,並烤起海魚來吃。一般人想到,魚要快點熟,火便要燒得大,不過,前設是柴枝要夠多,才能生出大火。
量比價先行
股市走勢也不過如此。股價要持續上升,必定要成交(柴枝)配合,要是缺乏足夠成交,股價便走得不夠穩定,分分鐘要掉頭(熄滅)。成交量與股價的關係.在技術分析層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是故市場總是流傳着一句話:量比價先行,意思是說交投量變化,往往先於股價變化,例如若成交續創新高(new high),股價指數往往能夠續現突破,創造新高;因此,升市同時成交增加,意味着買盤強勁,動力十足,繼續追貨值博率因而提高。
相反,若股價上漲但交投日減,這又代表什麼呢?由於股價短期內升勢過急,市場上願意花更多錢買貨者則愈來愈少,因此,股價可能到某一點後便力有不逮,沽貨獲利者開始「蒲頭」。
正如上周提及的道氏理論,便形容大升市和大跌市的特徵不同,前者交投量往往較後者為大,由於在牛市時,很多人在實際及賬面上都獲利,交投加倍自然熾熱;相反,熊市時許多人都要顧及實際及賬面損失,不論投機還是投資的可運用資金相應減少,因而導致交投淡靜。
貨源屬關鍵
不過,讀者宜留意,所謂升市成交升,跌市成交縮,後市向好;或者升市成交縮,跌市成交增,後市向淡只屬指引,絕非鐵律,「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重要但不足夠),好像有時某股股價續升惟成交縮,便要視乎成交收縮的原因。
如果市場上因為貨源日減,加上投資者「惜貨」不賣,股份就有可能出現單邊「乾升」的情況,是以不少短炒的投資者都喜歡追買創出五十二周新高的股份,原因不過如此。
由此引伸,一些上市不久的新股,當投資者獲利離場,沽貨的人愈多,經過一輪沽壓後,貨入強手,在貨源歸邊下,股價便可能續創新高了。
yorktai2010@gmail.com
戴約克從事金融市場及證券研究工作,鑽研技術分析多年;黃玲為《破解上市公司易容術》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