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我們是否誤讀了巴菲特

我們是否誤讀了巴菲特

巴菲特在全球各地非常著名,除因他乃價值投資泰斗之外,還因其投資策略在過去數十年備受考驗後仍屹立不搖,更令他躋身世界富豪榜前列。現在中外不少鑽研他成功投資法的書籍均非常熱賣,皆因全球業餘或專業投資者(如基金經理等)爭相學習及模仿,亦希望能站在這位投資巨人的肩上,令自己的目光更加放遠、募集更多的資金、覓得更多長線投資者。

眾所周知,若要長線投資成功的話,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必須保持良好的溝通,擁有同樣的觀點,猶如同坐一條船,令雙方達致雙贏,如先鋒基金創始人約翰伯格在其著作《伯格投資》中曾寫道:「基金經理行業已經成為短期投機的一種工具,這種趨勢乃因行業把重點放在市場營銷上。」

持股時間愈來愈短

現時一般基金經理持有股票的時間約四百天,中國的基金經理持有股票的時間更短。過往持股時間約為六年,基金投資人持有基金約為三年,但如今持股的耐性愈來愈少,我們似乎處於尋找長期投資工具的最差劣期。

一般職業基金營銷人員的盈利目標為擴展基金的規模,即如伯格所言:出現了營銷的問題!加上基金經理的業績排名所帶來的各種壓力,幾乎徹底地控制基金經理的投資準則及行為偏好。

香港著名的「本地薑」及成功的價值投資者如惠理基金謝清海先生、首域中國基金劉國傑先生等;中國的赤子之心基金掌舵人趙丹陽先生、東方港灣投資管理鍾兆民先生等也非常有名。長城基金董事之一——任俊杰先生,也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在香港或大中華地區進行價值投資殊不容易,可能因大部分中國人的賭博心態太強,而且非常短視。惠理基金的謝清海在九十年代募集資金時,大部分的資金均源於美國或海外等地,並不是香港;惠理基金的規模後來日漸壯大,表現亦非常出色,大中華地區的投資者也較從前成熟,才可以在大中華地區募得較多的資金供基金管理。

因此,將來中國的價值投資基金經理是否走上同樣的模式?投資價值基金較容易在海外募集,然後投資於中國市場,待成名後才在中國本土集資!

任俊杰在人民銀行及基金行業擁有豐富的經驗,利用自己在中國的投資體驗及參閱所有有關巴菲特的書刊,又察覺到中國部分基金經理已利用巴菲特的「幌子」募集資金,令部分人士對巴菲特產生不少誤解。

任俊杰先生為此撰寫及編輯了一本書,找出一般人對巴菲特的六十六個誤讀,筆者認為透過誤讀更能真確地認識及掌握巴菲特的投資精髓,例如:巴菲特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善用保險公司之浮存金,提供一個低成本的資金來源、巴菲特的能力邊界、有所為及有所不為、胖子理論、市場價值、賬面值及內在價值的運用、績優及質優企業之分別、如何享受巴菲特的快樂投資等。

牛頓三個定律舉世著名,但從投資的角度而言,牛頓第四個定律(巴菲特的戲言)卻失之交臂!巴菲特十分注重在風險管理,所以對自己的投資要求猶如汽車駛近停車場的限高板。其實,他不是進行所有的投資項目,投資必須具有選擇性。

真理應該是愈辯愈明

任先生與筆者認識已達十載,筆者必定拜讀他的著作,也十分榮幸地獲邀撰寫序言。他利用六十六個誤讀為引子,然後道出他的觀點,再於每一節利用不同角度及不同例子敘述,最後在每節末段把重點重新說明,加深各位讀者的認識及記憶,讓「真理愈辯愈明」。

筆者試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個誤讀:「市場認為巴菲特的投資框架結構,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描繪。」

任先生認為這種想法並不對,他認為巴菲特的投資框架,就像「七層塔」般,即:

塔層一:將股票視為生意一部分

塔層二:正確對待股票價格波動

塔層三:安全邊際

塔層四:對「超級明星」的集中投資

塔層五:選擇性逆向操作

塔層六:有所不為

塔層七:低摩擦成本(如交易成本)下的複利追求

當中「將股票視為生意一部分」為整個塔(投資框架)的承重點,換句話說,在上塔頂之前,一定要十分扎實地了解及分析不同股票的生意運作。

如各位讀者欲詳盡地、清晰地了解巴菲特,除自己閱讀所有有關巴菲特的書刊和報道外,最重要是參閱所有巴菲特過去致股東的信件。但若閣下沒有時間的話,筆者推推薦這本書,各位除可透過此書真正了解巴菲特外,還可參考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更可進一步了解金融海嘯及長期資本倒閉等災難事件;請各位讀者密切注意國內出版日期!

巴西加息早被市場消化

上周四中國政府表示不會沽出歐債,紓緩了市場對歐債問題的擔憂,環球股市趁機出現「報復性反彈」,本欄基金組合一周升達4.15%,年初至今跌幅收窄至6.51%,跑贏MSCI世界指數的跌8.5%。組合內的拉美及東歐(包括巴西及俄羅斯)基金為最大功臣,上周反彈幅度在7%以上。筆者對這兩個地區,尤其是拉美的股市前景繼續看好,拉美的最大國巴西雖然早前加息,但這反映當地經濟表現強勁,而且加息因素亦早已被市場消化。近日澳洲擬推出資源稅,這將使部分礦業公司轉移業務去其他國家以降稅務負擔,作為資源大國的巴西,理應可以受惠。

在股市反彈之際,歐洲央行日前發表報告,警告歐羅區銀行業在未來18個月內因金融危機造成的第二波信貸損失,或達1950億歐羅(約2萬億港元)。這消息令反彈浪未能持續,但回吐幅度不算太大。筆者認為歐羅區銀行將無可避免地大幅撇帳,但是這只會打擊相關銀行的盈利,對環球整體經濟打擊應有限。因為歐央行現已推行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可紓緩銀行資金不足的問題,從而令銀行繼續向外貸款,大大降低對實體經濟的衝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