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中國的貨幣與銀行體制


金融海嘯後人民幣全球影響力日漸增強。其實早於亞洲金融危機後人民幣的地位在亞洲各國中已開始重要,越南、泰國、巴基斯坦等國接受人民幣作為清算和支付的貨幣。及後俄羅斯、蒙古等周邊八國亦與中國簽訂了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

目前在國際外滙市場方面,人民幣滙價波幅的衍生產品已是方興未艾,其他貨幣如馬來西亞林吉特、台幣及韓圜等的走勢也不斷受人民幣滙價波動方向的衍生產品的成交方向所影響,尤其是最近新加坡元滙價方向在人民幣滙價波幅特別大的交易日,與人民幣的滙價押注走趨是一致。

其他一些與美元滙價密切相關的貨幣如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的貨幣等近期也對人民幣滙價的波幅敏感起來。主因是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原油和木材等原材料的需求巨大,例如加拿大的貨幣近幾個月已升至與美元平價。這一切都間接顯示人民幣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也使投資者對中國政府對人民幣滙率採取行動的預期增強。

但是,從理論及現實角度看一個國家貨幣升值,除了反映出其自身經濟的相對增長率,也深受內部金融如銀行體制及國家財政的健全所影響,這都可從目前歐洲的情况引證。

中國早期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將所有的重要物資透過國家財政的調配而流向國有企業)。然而,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國有企業因無法競爭,需仰賴國有銀行的貸款才得以生存。這些政策性放款導致國有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累積龐大的不良債權。

中國的銀行並不具備足夠的經驗與資本能力來解決不良債權的問題,因而由政府可透過發行國債向銀行注資,並以中央統籌機構來處理銀行的不良債權。這些資產管理公司可算是中國特色,其功能為解決國有銀行的不良債權,但主要仍以國家資金的注入,以核銷其不良債權。

實際上,除了不良債權的問題未完全解决,仍不能根冶的還有司空見慣的銀行「資金與資產不匹配」(asset liability mismatch),以及大銀行的倒閉將對內地金融體系有無法承受的危機與衝擊,甚至殃及其他銀行引起連鎖反應的「大得不能倒」(too big to fall)等銀行道德風險(bank's moral hazard)。因此,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賴於其宏觀經濟的穩定如儲蓄、投資及經濟增長的基本條件,滙率政策必以此為目標。

從以上分析來看,不難理解為何今年3月時總理溫家寶仍認為人民幣幣值並未低估。所以,縱使面對國際巨大壓力,中國滙率政策仍採用微調整:人民銀行每天確定美元兌人民幣滙率中間價,而近幾月的中間價波動幅度略高於之前水平。小幅調整並未引起市場震盪,從散戶投資者角度看,人民幣資產能保值,卻不大可能在短期內暴升。

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

沒有留言: